立冬進補,少不了麻油雞、米糕、薑母鴨,這些都需要用到胡麻油,加上這段時間爆發的混油、假油事件,大家開始懷念起古早用得最普遍的食用油—麻油;聽說盛產麻油的台南善化、西港的店家供不應求。


一般都認為麻油比較燥,只適合寒冷天,其實它屬性平溫,夏天涼拌菜常淋點香油中和一下苦寒是有道理的。營養學家説麻油含有亞麻油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膽固醇,但熱量高,宜酌量攝取,它還可利便滑腸、解脹氣,所以如果腸胃發炎就不要食用。此外建議不管做任何麻油料理,不要用麻油爆香,因高溫會讓油氧化,增加自由基,不利健康,不妨用拌炒或最後才淋上麻油增香氣。只是這樣我們就再也聞不到一家煮麻油,萬家聞香。像隔壁的先生聽說體質較寒,他太太三不五時就煮麻油料理,香聞十里,掩蓋了河東獅吼聲。麻油表達太太深情的一面,一定也撩起很多人懷念母愛的心情。


在兄弟姊妹大家樂融融的年代,聚會時,一家帶一、兩道菜來,擺滿兩長桌,往往那窩麻油鷄米糕最早見底,有時還不約而同,兩三家都準備這一道,也許大家都想念民生匱乏的年代,母親為了讓大家都能吃到難得吃到的鷄肉,一隻玲瓏小土雞在拜拜完之後剁塊,用麻油煸老薑再將雞肉及泡洗過的長糯米混炒一下,下酒、水拌匀,再裝入陶甕,在大鼎𥚃燉三四個小時,這燉得軟爛的米糕是先生鄉愁的療癒,只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先是拌炒後放進電鍋,但往往要兩次烹煮才不至中間㚒生,後來更方便了,燜燒鍋在手,行遍天下,掀開熱騰騰的,征服了很多人的胃。但還是難忘兩個老人家在大鍋大灶前生火添柴煨補的身影。先生說公公婆婆走了,回家再也沒有動力了,;母親四月往生後,幾番來去,雖然弟弟牢記母親的交待,不要讓我們沒娘家可回,極力維護母親生前局面,但也逐漸明白古人說的"父死路斷,母死斷路的道理",母親雖非生我,卻是養我、育我、疼我如同己出的再生父母啊!


其實關於胡麻油還有更古早的難忘的回憶,李紳説"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收成胡麻才更能體會粒粒皆辛苦!麻油的原料黑芝麻,產在熱帶,七、八月收成,正值暑假,平時爸媽是捨不得讓我們下田的,但去敲打芝麻是唯一被允許的。成熟已被拔起,一挷一挷竪立在田裡等曬乾的胡麻桿,突然一聲雷聲響,糟糕!阿公趕快召喚大大小小直奔田園,擺平大大的竹籮筐,人手各一枝小竹棍敲打胡麻桿,芝麻就一粒粒從筴中迸出掉在竹筐裡,那可是一小粒都不容遺落的,否則我們那熟讀四書五經的鄉下士紳阿公就會引經據典來個機會教育。然後大人就用一枝扁擔撐開扛著大竹籮筐回家,一群孩子坐上牛車,看阿公一路吆喝牛快快走。


移居台北後,這樣的情景常出現在夢境,與堂兄弟姊妹見面的機會也只有在婚喪喜慶上短暫寒暄問候罷了!杜甫説:"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古人因戰亂、因交通不便;現代人的我們因為什麼呢?!,

 

Alice in wonderla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obalwonde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